1、血象:白細胞正?;蛎黠@增加,中性粒細胞增加,淋巴細胞相對減少,約1/5患者嗜酸粒細胞增加,單核細胞稍增加,早期常無貧血,晚期則有明顯貧血,大多為髓性,偶或為溶血性并伴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。
2、骨髓象:中幼粒細胞和巨核細胞常增加,漿細胞和嗜酸粒細胞也可能增加。
3、其他:血沉稍增快,基礎代謝率常增加(10%~20%),肝功能異常,血清堿性磷酸酶增高,血漿白蛋白減少,球蛋白增加。
4、組織病理:本病的特點為瘤細胞成分復雜,伴有各種炎癥細胞和毛細血管增生,常形成肉芽腫,偶見壞死,晚期可發生纖維化,R-S細胞有診斷價值。
5、典型R-S細胞的體積較大,直徑為15~45μm,胞界清楚,胞漿較豐富,半透明,淡嗜雙色,有兩個以上的胞核或一個分葉核,胞核也較大,直徑為8~20μm;核內染色質呈粗塊狀,常凝集于核膜處,分布不均勻,有明顯間隙,核仁很大,形似包涵體,大多呈圓形,嗜酸性或嗜雙色,繞以無染色質顆粒的透明環,雙核R-S細胞的胞核大小,形態相同,并緊貼在一起,形如鏡影,又稱鏡影細胞,巨核或多核R-S細胞的胞核巨大,扭曲,重疊,分葉或多核,R-S細胞胞漿內因RNA合成紊亂致RNA聚積,強嗜Pyronine性,故可用甲基綠,Pyronine染色,便于尋找R-S細胞,這種細胞質對酸性磷酸酶和非特異性酯酶呈彌漫性弱陽性反應,大部分R-S細胞膜具Ia抗原,胞漿內免疫球蛋白陽性,電鏡觀察R-S細胞缺乏制造免疫球蛋白的粗面內質網,故其中的免疫球蛋白系來源于組織液,本病的組織象可分為不同類型。
6、特異性皮膚損害中常見者為淋巴細胞消減型或混合型,非特異性皮膚損害僅顯示慢性炎癥,真皮內可見結節性或彌漫性浸潤,并伸向皮下脂肪層,表皮通常不受累,常見霍奇金細胞,但典型R-S細胞僅見于50%的病例,浸潤背景含淋巴細胞,組織細胞,漿細胞,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,霍奇金細胞和R-S細胞并非霍奇金病的獨特表現,這些細胞亦見于淋巴瘤樣丘疹病,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等其他疾病。
7、免疫組化:霍奇金細胞和R-S細胞CD30(BerH2)常陽性,CD45R(LCA)陰性;CD15(LeuM1)常為陽性,但也可陰性。